Logo
联系我们
攀枝花开放大学

学校地址:攀枝花市东区炳草岗临江路62号

学校招生电话:0812-3365107

网址:http://www.pzhtvu.com
社区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> 社区教育 >> 本土文化 >> 详细信息

攀枝花西区社会风土(一)

发布时间:2020-03-05   阅读:5088次

 

攀枝花市西区社会风土 —— 生活习俗

 

西区位于川滇交界处。清乾隆至嘉庆年间,四川、贵州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西等省的汉人为避战乱迁徙入境,形成了既不同于滇楚,亦有别于巴蜀的习俗。

 

第一节 服 饰

一、服色

清代,富豪人家购“广布”制衣,男着绸长衫、缎马褂,女穿绸缎偏襟衣、长裙或小口裤,寒暑有别。普通人家织“土布”作衣料,男装为长衫或对襟短褂,女装为偏襟长短袖衣衫,系绣花围腰,四季不分,仅寒暑增减而已。家贫者四季一衣,千疤万补。山民穿自制“土布”衣裤,用土法揉制“羊皮褂”为外套,男女皆然。各族赶马的“马哥头”均穿对襟短衣大裤脚,外套马甲。

民国时期,“洋布”“洋纱”渐输境内,集镇中等以上人家购作衣料,样式却无变化;农村一般人家的衣着仍如旧朝。制服、西装仅为知识界人士和青年学生接受。

新中国成立后,中山服、军干服、制服等逐渐普及。“文革”中,衣服颜色单调,以青蓝草绿色为主。80年代后,棉毛绸缎化纤皮革产品丰富多样,主要有西装、牛仔服、休闲服、运动服,皮衣、皮裙、羽绒服、太空服,卡克衫、连衣裙、旗袍、冬裙等。人们分季节、年龄、性别或劳逸着装,青年男女的穿着更为时髦大胆,个性张扬。

二、鞋帽

20世纪初,人们居家、赶集、走亲访友仍穿布鞋,劳动或远行多穿草鞋,尤喜偏耳麻鞋。40年代穿胶鞋、皮鞋。建国初,男女喜穿胶鞋。80年后,春冬多穿皮鞋和靴子,夏秋多穿凉鞋,颜色各异,种类多样。

清至民国中期,老人多戴平顶帽、瓜皮帽,壮年及青少年多戴瓜皮小帽。农村成年男女均用青色土布包套头。民国后期,男子多戴毡帽、绒帽或线帽。80年后,日常戴帽者少,户外活动者多戴遮阳帽。

三、发型

清代,男女均蓄辩。男子盘辩于头或垂于背;未婚女子蓄单辩和“刘海”,已婚妇女挽发髻,别簪。民国后男子多剃光头。解放后至“文革”,男子多蓄平头,小分头;女子多留短发,齐耳。1990年后,男子发型少变化,城区妇女发式多样,普遍烫发,少数青年男女时兴染发。

四、佩饰

清至民国,富贵人太太小姐多戴琥珀珠串、玉圈、赤金戒指。解放后至1980年代末期,戴金银玉器者几绝迹。1990年代后,戴金银宝石翡翠珍珠项链、戒指的风尚渐兴,女性中也不乏戴手镯的。还有发卡珠花等发饰,丝巾缎带等项饰。

 

第二节 饮 食

一、主食

城镇居民以大米、麦面为主粮。农村居民因居住地不同而有异:平坝区以大米、小麦、苞谷为主粮;二半山区以大米、苞谷、小麦、红苕为主;高寒山区则以苞谷、荞麦、土豆为主粮。

二、副食

解放前,坝区多吃猪肉,山区则多吃牛羊肉。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期,农民很少吃油荤;城镇居民可吃上猪肉,外地调拨,定量少。80年代后,猪、牛、羊、兔,以及鸡、鸭、鹅等养殖业发展,库塘、河沟、鱼池大量养殖草鱼、鲤鱼、鲫鱼、罗非鱼、白鲢鱼、黄鳝、鱼鳅等,肉食供应充足,乡村人家每周见荤,城市居民每日吃荤。区内蔬菜有200余个品种,农民自种自食,最喜欢将青菜、白菜、南瓜、豇豆、茄子等白水煮熟,用胡海椒、盐巴打蘸水下饭;还常制成咸菜、腌菜及干板菜。农贸市场蔬菜品种繁多,四季兴旺,城镇居民每餐不少于两个素菜。山区盛产菌类、蕨类野菜,蕨苔,木耳、鸡纵、蘑菇等成为居民餐桌上的佳肴。其他副食不一而足。

三、餐制

民国以前,贫苦人家每日多为两餐,富豪人家除早晚正餐外,过早、晌午、夜上加餐。50年代至70年代,农村经济落后,仍普遍实行两餐制。80年代后经济快速发展,逐渐改为一日三餐。

四、特色菜

全羊汤 杀上等阉羊,剥皮,洗尽肠肚,烧好头蹄,连骨砍成块,取山泉下锅。煮沸后,加马蹄香、黑发药、兔儿风、姜草等草药,文火炖熟。把干海椒烤糊揉碎,加盐、味精、姜葱末等做成蘸水就食,鲜美爽口,味道独特。

烤羊肉片 取羊腿肉,切成长约7厘米、宽5厘米、厚0.2厘米的片子,用佐料拌匀,穿在栎树细棍或竹签上,用无烟火炭烘烤;至焦黄时就食,麻辣可口,香脆鲜嫩。

蘸水鱼 用江鲢、白鲢、罗非等鲜鱼,去鳞甲内脏,砍成块,冷水下锅,煮沸,打净泡子。放入化猪油、姜片、大蒜片、葱头、胡椒粉,文火炖15分钟,打蘸水就食,汤鲜肉嫩。

江鱼汤把金沙江水烧开,放入天生江鱼,以小火炖至肉烂,放少许盐巴便可食用,汤特别鲜美。

魔芋凉粉烧鸭子 将杀好的鸭子宰成小块,掺足冷水下锅。鸭子烧到八成熟后,加入片状魔芋凉粉、泡酸萝卜、姜、盐、化猪油等。待鸭肉熟透起锅,再加入葱花、味精便可食用,魔芋凉粉片比鸭子的味道更好。

山药炖蹄花 取境内天然生长新鲜山药,去皮后砍成砣,猪蹄花炖至七八成熟后下锅。待猪蹄花炖烂山药刚熟时即上桌,山药糍糯,常吃具有滋阴补肾之功效。

此外,米凉粉,饵块、饵丝、羊肉求线、烧烤、油底肉、斑鸠菜蘸水等都是独具风味的美食,颇受城乡居民喜爱。

五、筵席

境内各民族均有办筵席的习俗,尤以“九大碗”最具特色。该筵席选用猪肉及内脏,加适量蔬菜做成549碗菜。5小碗居中成梅花形,4大碗放四角,为乡村婚丧、祝寿、喜庆的筵席。待客则设便宴,一般为71汤,荤素兼有。

六、喝茶

境内居民普遍喝茶。农家习惯喝以云南下关砖茶或本地绿茶煮的“罐罐茶”,城里人则喜欢用专用茶具泡饮清茶,花茶、绿茶、红茶等。明清时期,马上街、大水井等地开有茶馆。1980年代以来,茶馆遍布格里坪、河门口、大水井、清香坪等地,成为待客会友、洽谈生意、棋牌娱乐的场所。

七、吸烟

改革开放前,村民均吸旱烟。80年代后,少数老农仍抽旱烟,中青年农民则抽廉价香烟。城镇居民多吸云南香烟。

八、饮酒

民国时期,境内汉人盛行喝自酿高粱酒和苞谷酒。各村均有1-2家烤酒作坊,村民买酒或以粮食换酒。重阳节和春节前,农家都酿制糯米甜酒(醪糟)。50年代至70年代,口粮紧缺,无以酿酒,村民便用榨皮(榨糖后的甘蔗渣)酿制榨皮酒。改革开放后,人们普遍喝白酒,还用酸梅、枣子、中草药泡成梅子酒、冰糖枣子酒、药酒等。逢年过节、婚丧嫁娶、生日寿庆和亲友到访必喝酒。90年代后,城镇居民平常普遍饮酒,喝白酒渐少,时兴喝啤酒、

红酒等,尤以啤酒为甚。

 

第三节 住 宅

 

山区旧式民宅多为土墙茅草房。3间正房,中为堂屋,左右为卧室。堂屋正中砌方形火塘,内烧柴火,终年不灭,取暖、做饭、饮食均在此,不再建厨房。正房的一侧或两侧修吊脚楼,以圆木为枕,搭以劈柴,上敷泥土,堆放杂物或住人;楼下分别关猪、牛、羊、鸡、鸭等禽畜。也有用木棒摞畜圈的。

坝区旧式民宅多为土木结构瓦房。富有人家多建四合大院,两厢皆走楼,置栏杆,有的三方皆通,俗称“走马转角楼”。部分人家建三合院,土墙,瓦顶,正房长3间,左右为厢房;2层,松木楼梁铺竹木,再铺泥土,称“镇土楼”,上装粮食,下住人,能防火。贫苦人家住房为土坯墙茅草房,开简易古朴的直棂小窗,俗称“牛肋巴窗”。为适应炎热的气候,金沙江沿岸多建土掌房。一般民居都建有宽23的耍檐(墙至滴水板屋檐),为村民农闲消磨时光和夏日晚上乘凉的地方。

80年代初,乡村普遍建新房,茅草房逐步被瓦房取代。部分农房土墙内外以白灰砂浆饰面,打三合土或水泥地坪,窗户增大,通风采光条件改善.人畜普遍分开。80年代中后期,新庄、大水井、格里坪村修建了一批2层~5层的砖混结构的新农房,楼层隔和屋顶为预制板,内外粉刷,铁门窗,水泥地坪或地板砖面,结束了建房必须用土木的历史。90年代后,近郊少数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建与小别墅类似的住宅。

 

第四节 器 用

 

一、生活器具

甑子 农家蒸饭的器具,由甑身、甑盖、甑蓖子构成。甑身由9块~12块木板制作,圆筒型,口略大,直径30厘米40厘米,高25厘米40厘米。甑盖和甑蓖子均用竹蔑编制。

餐桌 用松木或红椿木制成。桌面为正四方形,边长约1.2,高0.90.5左右,配4根条凳,俗称“八仙桌”。通常安放在堂屋正中。

石水缸 农家盛水器物,有长方形和扇形2种。宽40厘米50厘米,高50厘米60厘米。一般用整块青砂石打凿,盛水长时不馊,凉爽。

木桶 农家挑水、挑粪器具,主要由桶身、桶底构成。一般用不易吸水的12块~18块梯形罗汉松木板镶制。桶身为圆筒型,直径40厘米50厘米,高50厘米60厘米,口略大。装上圆桶底,直桶梁,再用3道竹篾条箍牢,便可使用。

木盆 农家盛物器具,用料、制作方法与木桶相同。圆形,直径40厘米-70厘米不等,高20厘米30厘米

包兜 农家装粮食的器具,用竹蔑编制。圆筒形,直径1.5-3,高2-3,腹部略突,口略收。

背兜 农家必备盛粮器具,用竹条编成。圆形,直径34,高35,上口略大。韧性好,经久耐用。

竹筛 用竹条编成有许多小孔筛米面的器具。圆形,直径50厘米70厘米。根据筛眼的大小和用途,分米筛、面筛和朗筛。

晒席 农家普遍用于晾晒粮食的席子。用薄竹片编成,宽3左右,长5左右。

二、加工器物

碾子 分旱碾和水碾。旱碾主要由碾槽、碾滚、碾杆三部分组成。碾槽用12节~15节砂石打凿而成,宽约50厘米,深约40厘米,槽底为弧形,整座碾槽为直径4左右的圆周形。碾滚用砂石或石灰石打凿而成,圆形,直径12。碾杆用硬杂木制成,长45,直径30厘米,方形。一端安碾滚,另一端套上牛马等牲口拉着转动,随碾滚在碾槽内滚动,谷子被碾成米,玉米、小麦等被碾成粉。

与旱碾相比,水碾多一伞盘。固定于中轴的木制伞盘,伞状,圆形,直径34,安装在楼下;碾槽、碾子、碾杆安装在楼上。水冲伞盘转动,中轴带动楼碾子滚动,完成粮食的加工。20世纪70年代前,新庄、大水井、拉箩箐、金堂的马口、格里坪的响水坡等地都建有水碾房。
碓窝 分脚碓和水碓。脚碓由碓身、碓窝两部分组成。碓身一般用直径约40厘米的硬杂木制作,分碓老壳、碓翅膀、碓尾巴等三部分。碓老壳上凿12厘米的方孔,装直径为14厘米的青杠木碓嘴。碓窝用砂石凿制,口径60厘米80厘米,深50厘米,锅底状。碓翅膀安装在2根栽好的木叉上,碓尾下掏1个坑。用脚踏放碓尾,碓老壳带着碓嘴随之升降,碓窝里的东西被舂碎。20世纪70年代前,农村家家户户都有脚碓,主要用来舂米或加工其它农副产品。
水碓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与脚碓大体相同。不同的是水碓的碓尾巴为一水箱,枧杆枧水,水满箱碓尾降下,碓老壳抬起;水箱倒水后翘起,碓老壳带碓嘴舂下。有条件的农家都安装水碓,效率虽不高,却能昼夜工作,节省劳力。
磨子 有手磨、腰磨、水磨。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农村,家家户户几乎都安有手磨,由磨盘和磨扇构成。磨扇用坚硬的青砂石打凿,分上公下母2扇,每扇厚12厘米,圆形,直径35厘米45厘米不等。上扇外侧安有曲尺状磨把手,上面半径1/2处凿有下料孔,下面正中凿磨心转孔;下扇圆心安磨心(轴承)。每扇凿有8叶磨齿,两扇合拢,配以磨盘,握磨把手逆时针转动,便可磨面和磨豆腐等。
腰磨是农村公共食堂的产物。与手磨相比,结构功能相同,而磨扇的直径则为1.21.5,每扇厚15厘米20厘米。上扇凿2个小孔,分别栓成绳圈,别上长23的磨杆,套上牛马,便可磨面。
水磨的结构与腰磨相同,以水为动力。带磨转动的伞盘,与水碾的相同。伞盘通过中轴带动上扇转动磨面。
油榨 旧时油榨分千斤榨、锤榨、撞榨3种。
千斤榨由底盘、榨盖、榨杆、榨兜4部分构成。底盘用极坚硬的青砂石或石灰石打凿而成,圆形,直径80厘米,厚25厘米,内凿油槽。榨盖用硬木板或硬石板制作,长70厘米,宽60厘米,厚15厘米。榨杆是长5的圆木,直径20厘米。榨兜为竹编大筐兜。榨油时,先将油饼(甑子蒸熟的花生、菜籽等粉末用稻草裹成的饼状油料)套上油圈,逐一放到底盘上,加榨盖;再把榨杆的一端穿进大石孔,用1/5压住榨盖,另一端挂上榨兜,装进石头榨油;最后,被榨出来油顺着油槽流进容器。
锤榨由榨身、榨锤、鼎板、榨削、油肩构成。榨身用直径60厘米的青杠木或牛筋木制成。将其一解为二,中间掏为圆弧状,安装在“井”字型木架上,上下各一,两端4根木庄支撑,挡板撑挡。榨锤重30千克,硬石打凿,正方体,中间打孔,装70厘米长的木棒作锤把。鼎板为直径50厘米、厚15厘米的圆木板。榨削是大小不等的长形木方。油肩用2根青杠木或朱木制作,头宽尾窄,长1-2,厚15厘米。榨油时,先将油饼放入榨身腹内,鼎板鼎住,逐步加榨削,鼎紧后插上油肩,然后用榨锤敲击油肩挤压油饼,使其出油。
撞榨和锤榨结构相同,原理相似。不同的是:锤榨用榨锤敲击油肩,撞榨靠撞杆撞击;锤榨的油肩从上往下加,撞榨的油肩从侧面往里加。(见图)
糖榨 糖榨主要由滚子、底盘、弯杆、支架等构成。滚子用坚硬的紫金沙木或其它硬杂木制作,圆柱形,直径50厘米,高矮各一。高的称公滚,高3;矮的称母滚,高1.8。底部安圆椎铁脚,以减少转动磨擦力;中上部装青杠木齿轮。低盘用砂石凿制,长方形,厚20厘米,上面嵌2块铁板,滚子的铁脚立其上。木质弯杆为弓形,长5,头部直径25厘米,尾部12厘米。支架用直径20厘米、高2的木头制成,四方均为井字形,用来支撑公母滚子站立。榨糖时,弯杆的头部卡进公滚上部,木闩闩牢;尾部套上2头牛,拉着转。公滚通过齿轮带动母滚转动,甘蔗从公母滚的缝隙间挤过,榨出糖汁。
 

上一篇: 攀枝花 迤沙拉------朱元璋留在川滇边境的小江南
下一篇: 攀枝花西区社会风土(二)
Copyright © 2004-2017 攀枝花开放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本所有  蜀ICP备05003414号
学校招生电话:0812-3365107   学校地址:攀枝花市东区炳草岗临江路62号
川公网安备 51040202000016号